2)第二百三十八节 神游_向往的生活之技艺天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笔墨和才情造物。

  惊了。

  山水画最好的境界,是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

  单独看这句话可能平平无奇。

  可是配合视频一起观看,则有种惊为天人的感觉。

  原来中国画是这样的!

  秦淮平静环视一周。

  惊讶吗?

  还有更惊讶的呢。

  等我娓娓道来罢。

  秦淮酝酿了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很好听,喉结滚动,配合着神态,这画风简直连男性都会晃神:

  “众所周知,中国画没有立体构图,没有透视,无法细分其角度,也不能从固肚度看”

  秦淮指着投影仪上的秋林读书图。

  学生们纷纷点头,神情中略带无奈。

  正因为中国画没有系统透视法,故而一直饱受诟病。

  很多画家都拿这个来抨击中国画,说中国画的技法和理念太落后,只有用西方的理念革新才能拯救国画!

  虽然这种论调非常可气,但一直找不到理由反驳。

  我们确实是只用散点透视法的!

  秦淮小哥哥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反驳呢?

  如果真的能站稳脚跟,国画也不会饱受诟病了!

  想到这里,学生们带着浓浓的期盼,盯棕淮。

  “中华艺术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在山水画中,画家想要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就必须把自己融入山川河流中,把自己变成神。那么神的视角是什么样的呢?”

  秦淮的话如一道惊雷炸开。

  原来如此——神的视角就是俯视一切,随心所欲?

  秦淮小哥哥的这个解释略强啊!

  中华家文化的根源便是如此,神并非高高在上,人立下功绩就能成神。

  所以古人绘画时应该是把自己当神明,站在造物的高度,凭借才情和格局,创造一片能人观赏者生出在里面定居冲动的山水画。

  “在我看来,中国画其实像航拍,俯瞰是主体视角,平视、仰视是特写。

  中国画的技法和理念落后吗?事实上,在我看来,国画竟然尝试把一卷平面的图轴变成一段视频,变成一片独立的空间,这不是超前吗?”

  秦淮的话音落下,掌声哗然而起。

  他们已经入了秦核舟邪·教。

  每一个理论的逻辑都是如此严密,解释得密不透风。

  现在不入教,更待何时?

  秦淮抬手压了压,示意同学们不必鼓掌。

  “我都说到这一步了,你们现在知道国画应该怎么欣赏吗?”

  额。

  额。

  “站在山神的角度,俯瞰。”

  一位男学生站起来,情绪有些激动。

  今天这堂课刷新了太多固有认知,是以这位男学生忍不住声音颤抖,心脏跳动得非常快。

  “回答的不错,但还有一个更贴悄词——神游。”

  秦淮夸了一句,随即更精简的说出两个字。

  神游

  神游

  果然贴切且寓意深刻!

  中国国画,没有一幅是只用眼睛就能看懂的。

  必须神游,方能感知其奥妙。

  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帜记述:‘弛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故时有物外之趣。’

  神游山水画,可知河山之瑰丽。

  神游人物画,可窥先辈之哲思。

  神游花鸟画,可晓生灵之灵趣。

  “不行,让我好好捋一捋”

  “对我来说,秦淮小哥哥的观点有些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这一百多年来,由于革新的影响,中国画以笔墨为核心的技法语言和审美意识,已经越来越边缘化,甚至有出现了断代。

  中国画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传神、写意、自然、节奏,韵律,骨法,轻重,阴阳,明晦

  一直强调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理论被西方的的形体结构和阴影色彩所取代。

  这一百多年来,有太多中国画画家为了迎合西方主流审美,不惜毁掉民族的文脉。

  秦淮却是一股逆流。

  在此之前,无人提出神游的观点,但秦淮一提,他们顿时恍然大悟,曾经的困扰豁然开朗。

  甚至引发了来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仿佛这两个字一直藏在血液中,从未消失殆尽

  神游二字真是精髓!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