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四十七章 交换_远东193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绥芬河口岸日方控制区,1940年的第一个月,一大群人来到原来的要塞区废墟,利用满地的废砖瓦和木头建起一个个简易的营房,每间营房大概挤进去100多人,里面的华夏俘虏睡在草垫子上,只能用人挨人相互挤在一块儿才能勉强取暖,远东的冬天太冷了。

  好在比起关内的战俘营,日军看守没有再随意打骂和克扣他们的食物,反而改善了待遇,从黑乎乎的不知道什么做成的窝头,换成了黄色的有点粮食味道的玉米面馒头,偶尔还会有一碗菜汤喝,虽然依然不饱,但是至少饿不死了,甚至有一天,日军居然派来了军医为他们检查身体,凡是有严重疾病的都找出来单立一个营地,免得发生传染。

  这片营房一共住进了50多万华夏俘虏,超过的部分是日本人担心苏方刁难,增加的一层保险,从关内坐上闷罐子车一路颠簸到奉天,然后坐汽车或是步行,足足走了两个月,因为苏军在撤退时,将北满所有的铁轨全部拆掉运走了,让这片广大地区一夜之间回到原始社会,更要紧的,由于沿途没有人烟,日军不得不自己提供足够的补给,50多万人加上押送的3万看守,哪怕是吃玉米面高梁米,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好不容易折腾到地儿了,苏方又提出更苛刻的要求,每520名华夏战俘交换一个军官,而不是一次完成。

  953次,就算每个华夏战俘过关只用2分钟,520个人过关也得17个小时之多,一天时间差不多就过去了。

  好在经过苏方的解释,日方才发现,人家竟然在边境口岸上一字排开了200多个交接点,也就是说,全部953次交换,只需要5天就能完成,可是当实际交换开始之后,意外还是发生了。

  “姓名、年龄。”

  “杨耀宗,民国7年生人,今年21周岁。”

  “籍贯。”

  “河南商丘。”

  “学历,就是读过书没有,读过几年。”

  “3年私塾、4年官办小学堂、2年县立中学。”

  登记员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继续问道:“哪支部队,在哪里被俘的。”

  “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1营2连1排上等兵,民国26年9月淞沪会战时在上海虹口因伤被俘。”

  “524团,孤军团?”

  杨耀宗愣了一下:“惭愧,那个时候我已经是鬼子的俘虏了。”

  “愿意参加苏联红军吗?”

  “为什么,我想回家务农不行吗?”

  登记员停下笔:“为了解救你们,苏联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苏方要求你们为远东服务5年,5年以后合约到期,你想去哪里都可以。”

  “5年。”杨耀宗想了想:“具体做什么?”

  “你们的老本行,红军战士,苏方承诺不会对华夏用兵,你们的敌人依然是日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