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章 苏州现状_奋斗在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种机器的声音,木制机器在运动的时候,总是会发出这样那样的吱吱呀呀的声音。

  与江南的鸟飞虫鸣,江南软语,夹杂在一起,就成为了苏州的底色。

  这种诗情画意之中,诠释这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让苏州城无序扩张,以至于管理苏州城的官员,彻底放弃了将苏州城墙修建起来的想法。

  就是纺织业。

  很多时候,不用周梦臣刻意强调。江南的百姓,也自己完成了分工,种桑树的,未必是养蚕的,养蚕的未必是纺纱的。纺纱的未必是织布的。而织布很有可能仅仅织绫罗绸缎的一种。

  虽然也有那些坐拥数千张织机的大商贾,但是这些大商贾,看似庞大。但其实是根治这好像没有什么用的,一家一户的生产之下的。没有从桑叶就开始的商业化分工,就没有眼前繁华甲于天下的苏州城。

  这也是很多人眼中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这家庭为核心的生产模式,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限制了大工业生产。比如,江南很多大织场,只是数量上简单叠加。这里织布,与在家里放一张织布机,在效率上并没有差别。

  不过,有了这个底子在,周梦臣觉得,在这里做一些事情,要比在大同好多了。当然了,两方也有不同的困难的。大同是一张白纸好作画,什么也没有,做什么都随周梦臣。而今江南虽然底子很厚。很多问题,在大同是问题,但是在江南都不是问题的。但也有新的问题,那就是江南这里,很多事情背后都有很多人的利益链,周梦臣在做事情上,就没有在大同那么自由了。

  别的不说,周梦臣就看出了苏州的萧条。

  一道道水巷之中,船只不多,很多房子里面的机杼声也停了。苏州城中的明显的感受到了陆上的人似乎少了很多。这也是倭寇带来的。

  倭寇并没有冲进苏州城,最多是在苏州城外围放了一把火。苏州最终有惊无险。但是即便如此,苏州周围有不少村落受了难。

  这就让苏州无法承受的。

  因为苏州是一个手工业城市,他的一切都建立在外面的销售,与原材料供应上。而且这两者都出了问题。

  本来正常的海贸走私,也能让苏州城分一杯羹的,毕竟苏州丝绸,也是海外的硬通货。但是而今闹起倭寇了,除却少数几个有背景硬,胆大包天的人之外,所有人都与倭寇断了联系。而原材料供应更不要说了。

  外面倭寇到处杀人,谁还在乡里种桑树,没有桑树,那里来得蚕茧,还有丝绸。

  开工不满,有不少人都在生死边缘。

  这也验证了周梦臣判断。倭寇虽然是问题,但是倭寇背后的问题,更是问题。

  周梦臣问徐渭,与何心隐说道:“之前苏州就是这个样子吗?”

  徐渭说道:“多少年不来苏州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