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8章 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人的命修扶桑人的路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因为他们人口总量被杀戮限制住,缴税比例虽然高,但只要想种田就有得种。

  一直到江户时代后不再打仗,曰本人的人口才在1650年后突破1000万,此后两百年和平暴涨,到明治维新前夕膨胀到3000多万,那才叫“哪怕不收税,农民人均耕地都少到活不下去”,海鱼资源也渐渐被那些被迫打鱼谋生的失地农民破坏。

  可见,如今的人口耕地压力,才刚刚到农业社会极限生存上限的5%,或者说“不开发渔业、全靠种植业”生存上限的10%。

  曰本列岛的耕地,养活1500万人口是没问题的,周边海里的鱼,还能勉勉强强再养活个1500万。

  汉人哪怕不种田,只要会先进的捕鱼技术,而且只捕关西沿海,再来一两百万都没问题。

  谷/span另外,如今的扶桑人虽然也会捕鱼,但他们只会造没有船舱的敞篷小木船,会用鱼叉和钓竿、钩子,但连用亚麻纤维搓渔网都不会,主要是扶桑人的纺织生产水平也同样低下。

  扶桑人唯一跟渔网类似的工具,是一种用竹篾片做的硬质鱼篓、网兜,但那些硬质网兜面积比汉人会造的软质渔网小多了,也不能撒只能捞,捕鱼产能就很低效。

  这才有了近海如此丰富、从未破坏的渔业资源,也确保汉人捞上来的鱼,可以卖给本地土著,换取他们的稻谷、莱菔、大葱、韭菜等食物。

  毕竟,有稀缺才有贸易,要是本地人捕鱼技术也很高超、本身鱼也多得吃不完,那他们就不用跟汉人贸易食物了。

  现在这样就刚刚好,可以互通有无建立起稳固的经济循环,有利于长期平稳统治。

  这些问题李素都没有深入想,还是诸葛亮因为不得不在这儿多做几年地方官,所以想的比较深入。

  诸葛亮觉得,以后早期移过来的汉人,应该尽量挑选懂点儿农业和渔业技术的百姓,这样可以给他们多分配扶桑家奴。

  汉人都不用亲自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专注于指点教导家奴生产技术。这才是最快的提升生产力开拓蛮荒良法。

  ……

  上述这些潜移默化的转变,都是六到十月间,扶桑大地上主流的社会演进。

  不过随着时间进入初冬,李素和诸葛亮都不得不搞了几项社会和生产组织方面的调整,以应对冬季的特殊情况。

  首先是诸葛亮那边,一开始维持得挺好的“汉人传授先进捕鱼技术,跟扶桑人换谷物蔬菜”的经济模式,到了冬天就首次显现出了危机趋势。

  原因其实也很容易想到:谷物相对容易晒干长期保存,鱼类和海鲜就算晒鱼干,也存不了那么久,如果不加盐腌制,抗不过冬天加春荒的五个多月,直接就腐烂了。

  当然,按说这个问题不影响汉人,因为汉人是打渔的,扶桑土著才是种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