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981、982节 黄土高原,此时仍然有几分姿色。_葬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靠的不是瞄准,而是判断,其实就是一种经验。

  蒙古骑兵的厉害,就是他们能根据经验,将箭准确的射中目标。要是只靠准头,那谁不会瞄准?

  接着,武将们纷纷挽弓,都是箭无虚发。要是这个距离都射不中,那他们也就没脸了。尤其是朝中第一神射手都烈,堪比蒙古射雕手,年过五十仍然力挽三石强弓,射出的五两重箭,竟然将一头两三百斤的大野猪一箭射杀。

  可是等到文官射猎,场面就尴尬了。

  除了文天祥和杨汉明等少数文臣能用一石弓射猎外,大部分文臣连一石弓都拉不满。尤其是前宋培养的士大夫官员,绝大多数都不行。

  就是勉强拉开的,也很少能射中。

  表现最好的,反而是之前的高丽大臣,他们的箭术,甚至不比武将差太多。

  李签、金崇信、安珦这几个高丽门阀出身的大臣,都已经年近六十,可仍然能拉开一石的弓,射杀山羊。很显然,他们都对射术不陌生。

  除此之外,就是出身安南的陈益稷和出身日国的徐山(龟山天皇),都能挽弓射杀猎物。

  而钱选、林必举、牟巘、关汉卿、姚隧等出身中原的读书人,却连弓都拉不满。

  “好了,你们不要射了。”李洛怕他们丢脸,赶紧免了他们射礼。“你们年纪大了,又不习射,就算了吧。不过,你们的子侄,可不能不习射。君子六艺不通,安能成为真正的士?”

  “是。臣等惭愧,必将铭记在心…”文臣们纷纷汗颜说道。

  李洛继续说:“你们都要铭记,君子习射,不仅仅是尚武,还是礼,说的是勇,直,正。也是养成坚韧之心的法门。所以,善射者心志必坚,韧性必强。这就是为何圣人主张习射的道理,习射不为射,而为德也,为魄也。”

  “我大唐自从恢复射礼,乡射在民间越来越普及,很多地方都有射术比赛。可是各地的地方文官,反而很少习射,就是赐予他们的汉剑,也嫌累赘而不愿佩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科举中的射术考试,要求本就很低。可即便如此,很多人中举之后,就再也不碰弓箭,竟是将射术完全当成了纯粹的敲门砖,却终日吟诗作赋。不出几年,本就勉强的射术就扔到爪哇国。”

  “朕不相信,这种进士的心志能有多坚韧,品格能有多高洁。不守礼,就会放松自己,德行就无所磨砺,长此以往,还能成为良吏干臣么?”

  六艺,其实就是用来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的。六艺不通的人,要说个人修养有多高,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起码大概率不行。

  这也是为何近代西方列强的军官,大多要学习艺术的原因,不懂艺术的军官,很难升职。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其实很有道理。

  林必举拱手道: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