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5章 卫星照进农田_超级农业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入的方向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先不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大上的概念,气象服务,本身就是一门大生意。

  国际上有一条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如果你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美元,便可以得到98美元的经济回报,投入产出比高达1:98。

  所谓“靠天吃饭”,这四个字更代表了“靠天气赚钱”。

  当气温达到22℃,啤酒开始畅销;气温达到24℃,泳装开始大卖;气温超过30℃,冰镇饮料销量上升——这些现象都被总结为一系列气象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空调指数等等。

  美、日是全世界范围内商业气象服务发展得最好的国家。而国内市场,由于政策垄断,导致商业气象服务行业近乎空白。

  所以高鹏选择气象创业,勇气可嘉。

  但是……

  “你们公司能收集到多大范围的气象数据?我说的是精确的气象数据。还有,你们能提供未来多少天的中长期预报?”齐政打断高鹏的介绍,直指要害。

  “呃……”高鹏面露尴尬之色。

  很显然,齐政抓到了他的痛点。

  判断一家气象服务公司好不好,最重要的是气象数据源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大白话就是两件事:能占有多少气象数据资源、以及数学有多好。

  天气服务的本质就是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

  所以说,哪家天气服务公司拥有最广泛的数据,相当程度上意味着它能长多大。

  就世界范围来讲,商业气象公司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各国气象部门。但是这还不够,他们通常还会选择扩充气象数据来源,譬如自建气象观测站,部署雷达,甚至是发射卫星。

  但在国内嘛,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企业很难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收集精确的气象数据。

  “我们目前是在东北范围内收集气象数据,来源主要是气象部门;对于短期天气预报,我们是通过算法,学习天气图像,代替气象专家预报天气;中长期预报的话,是使用统计的方法,结合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气象情况……”高鹏底气不足地说道。

  齐政了然。

  难怪这家企业人气惨淡,仅仅是东北范围内的气象数据,可支撑不了麦云科技的未来。

  而在数据处理上,初创企业受到计算能力的限制,也无法解决短期和中长期预报,决定了他在气象创业的赛道上很难走远。

  麦云科技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但不同于互联网公司,可以前期烧钱,靠免费或补贴获取用户,接下来再考虑变现。

  他服务的对象是农业,是把种植当做一门生意的人。但对这些人来说,麦云科技目前能提供的服务,犹如鸡肋——天气预报有气象部门,数据分析受限于计算能力也显现不出价值,要你何用呢?

  高鹏看到齐政了然的表情,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