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3章 灰头灰脸的沙漠找水_超级农业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环境艰苦、生活单调的农业基层生产越来越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为了留住人、用好人,嘉谷在新员工入职后,先不忙着培训,先让他们跟班,感受、体验基层生活,并加强心理疏导。

  另一方面,嘉谷提升了基层员工的待遇,并加强岗位晋级培训,为基层员工从低岗位向高岗位迈进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经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嘉谷员工,工作经验丰富,整体素质较高,能够更快适应野外施工环境和集体生活。

  沙漠寻水队更是由其中的佼佼者组成,绝对不会出现因为在沙漠里打井,留下一句“没想到离家这么远”就打道回府的情况——队伍里外聘的打井队就出现过这样的幺蛾子。

  当然,寻水队里除了嘉谷的员工,还有陈教授以及他的学生、沙漠向导和打井施工队这样的外聘人员。如果队伍不稳定,寻水工作就难以有保障。

  为此,嘉谷从改善队伍生活条件入手,甚至专门改装了炊事车跟随队伍出发,后勤车辆达到了车队三分之一的规模。

  尤其在饮食上,合理搭配饮食,尽最大努力保证队员吃饱吃好。譬如打井施工队来自肃省等西北省份,喜欢吃面食和牛羊肉,后勤就安排服务班调整菜谱,尽量照顾他们的饮食习惯;考虑到夜班人员工作十分辛苦,特意为他们推行夜班点餐制……

  所以,即使沙漠中时不时的风沙、白天的炎热、夜晚的寒意,一度使不少人萌生退意,但最终还是被嘉谷的后勤保障所打动,坚持了下来。

  寻水队的向导老赵也对嘉谷的后勤评价极高,但这更让他难以理解:可以看得出嘉谷投入不菲,但这不是相当于将钱扔到风沙里面吗?

  老赵一边大口扒着热乎饭,一边苦口婆心地对魏明和陈教授说道:“沙漠开荒可不是这么容易的,花费这钱,嘉谷干什么不好呢?要知道,即使在条件相对还好的明勤,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的也不在少数。”

  老赵是明勤人,被腾格里沙漠包围的明勤注定要与治沙结下不解之缘。

  据他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明勤掀起了开荒热。由于籽瓜这种经济作物对土壤质量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收入可观。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大面积种植籽瓜,但耕地数量有限,人们便将目光转向了沙漠。

  但开垦沙漠前期投入资金较大,需要打井、雇用推土机、架高压电,还要植树挡风沙,因此往往是好几家联合起来开荒。前期通过在沙漠中开荒打井、植树和耕作,很大一部分人获得了不小的收益,但现在越来越困难。

  老赵告诉两人:“在沙漠里种地是相当费水的,有时候把水从井口送到地里就得好几个小时。为了方便灌溉,许多开荒者就用多打井的办法缩短灌溉距离。由于对地下水的大量抽取,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