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九章 隆兴知府_938_南宋锦衣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隆兴府案件震动朝野,韩风一行人还没有进入临安城。朝廷里就已经大大小小开了无数次会议。韩府的老太君没事就撑着龙头拐杖去皇宫找姐姐串门去。据赵扩身边的当红太监透露的小道消息。这些日子来,赵扩几乎每晚都留宿在东宫。太上皇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沉默,冷眼看着事态的发展,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赵昚发了话,那一定是决定性的。

  韩侂胄本着‘做人要低调’的宗旨,巧妙的没有参合到这一场龙争虎斗之中。而岳麓杂谈和书生们的口号,已经变成了强烈要求周必大和留正重组中书,要求朝廷将藐视天下士人的赵汝愚流放充军,史弥远配发塞外……

  不得不说,大宋养士两百多年,这股力量是极为庞大的,没有人敢忽略了这些学生们的力量。他们的口号随着南下的冬风吹入皇宫,他们的文字转眼之间就渗透到了民间各个角落。地域限定录取名额这样的做法,是对于天下读书人的挑战。是践踏每个士子的尊严!高傲的临安书生不肯接受赵汝愚给予他们多的名额——他们傲气十足的宣称,如果有经天纬地之才,哪怕本科只取一个进士,那也非我莫属。

  而被限定少少名额的书生们更是愤慨——不是我们没有实力,而是朝廷不公。引经据典的学子们从《论语》扯到《大学》,从太祖遗训扯到仁宗教诲……语言和文字在刀枪面前是无力的,可是,在不能使用刀枪的时候。语言和文字足以杀人!

  焦头烂额的赵汝愚和史弥远已经不知道在朝中解释了多少次,苦口婆心的讲述自己要限定名额的用意。站在朝廷的角度,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已经愤怒的士子们是不会接受的。大宋的立国根基,是在这些读书人身上。若非如此,也不会有崖山数十万军民士子蹈海殉国了……

  赵扩知道应该保谁,应该放弃谁……这一次,他根本就不用去请示赵昚,就已经下达了诏书:等韩风进临安,证人审查完毕,罪魁祸首,一律流放!

  流放!这两个字对于已经是锦衣玉食惯了的赵汝愚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距离临安不是很远的地方,两条队伍缓缓停下了脚步。其中一条庞大的队伍,是来自长沙府到临安之间的各地学生,他们是第一批来到临安的书生。天色已经不早,夕阳像鲜红的鸭蛋黄一样挂在半空中,等着垂垂落下。书生们已经习惯了在这个时间就准备安营扎寨,随即吃点干粮,然后互相研究一下经史子集,再探讨国家民族的方向。

  另一只人数略少的队伍,只有一百多号人。百多名骑兵肃杀的跟随在书生大队之侧,却极少打扰。而他们那沉着冷静的姿态,来去如风的骑术,让这些书生不由得对大宋的军队大加赞叹。有这样的强军,将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