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六十五章 卫星导航系统之争2_超级机器人分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005年,“伽利略”首颗“中轨道”实yàn卫星“GLOVE-A”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顺lì升空。

  虽然这只是一颗实yàn性卫星,并非是要最终布置的30颗导航卫星之一,但“GLOVE-A”的发射,标志着欧盟“伽利略”计划从设计向运转方向转变。

  然而,进入2005年,欧洲政zhì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退隐,由来自右翼政党的亲美政zhì家默克尔担任德国新总理。

  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政zhì人物尼古拉.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亲美政zhì人物纷纷上台,给欧盟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的愿望变得暗淡,欧洲迅速向美国靠拢。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航天局与美国“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拟定的与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以便投入使用后产生信号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但这样的技术重新修正,却花掉了预算之外的一大笔钱。作为回报,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的开发。

  恰恰在这个时候开始,欧盟为“伽利略”计划的财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团。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欧盟开始排挤中国。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令中国大为不满。

  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

  中方除了挂得一个参与人的“好名声”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

  2007年发射的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替换了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开始激活。

  到2007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dà突破。

  此时。欧盟还在内耗中没有脱开身。

  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统的第二颗实yàn卫星才升空,此时距上次发射已经有差不多四年时间,这样的进度。比最初的计划推迟了整整五年。

  “北斗”二号横空出世。不仅使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与美国GPS一争高下的愿望大打折扣。也冲淡了“伽利略”未来的市场前景。

  “北斗”二号在技术上比“伽利略”更先进,定位精度甚至达到米级,令欧洲人深受震撼。

  另一方面。之前“伽利略”计划的推出,刺激了美国和俄罗斯加快技术更新,新一代GPS和新一代“格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