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八章 散啤背后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能再跳舞了,夏季业余生活再次变得枯燥起来,许多年轻人因此萎靡了。

  但上岁数的人也未准就打得起精神来。因为对他们来说,大热的天儿,虽然跳舞的喧闹没了是件好事,可啤酒没了就是件坏事了。

  要说起啤酒这东西,其实老京城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待见它的,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过程。

  像建国后,除了少数家境优越的人,京城的普通市民对啤酒的味道大都很抗拒。不仅品不出它的香味儿和杀口劲来,还讽称其为“汤药”、“马尿”。

  后来到了六十年代初,人们才渐渐的改变了这个观念,从不接受到逐渐接受。

  而七十年代,是“散啤”消费增长的黄金时代。因为价钱便宜,比汽水冰棍都解渴,从本质上说,又是一种瘾品。京城的人们不但爱上了它,简直可以说是“追捧”。

  但由于是在“运动”时期,虽然喝得人多了,产量却没能随之增长。于是“散啤”变得越来越不好买,价格也从两毛一升,两毛六一升,四毛一升,一直涨到了现在的五毛六。

  可哪怕到了1980年的夏天,京城几乎所有老少爷们都已经把打一暖壶“散啤”,当成消夏必不可少的享受了。此时的京城却还是只有两家设备陈旧的老啤酒厂。

  一家是民族资本“双合盛”改的“五星啤酒厂”,一家就是日本人“麦酒株式会社”改的“京城啤酒厂”。

  这两家啤酒厂哪怕开足最大马力,一个月也只能生产不到三千吨啤酒。如果按照当时京城人口万人计算,每人每月还分不到一瓶。

  可就是这么一点也不能全部投放到市场上去,因为大部分啤酒都卖给了协作单位,没有进入市场。还有一部分是专门供应特殊商业系统、大宾馆和政府招待所的。

  实际上直接投放到市场,普通消费者能买到的啤酒每月不足百吨,这一百吨绝大部分还都是散装啤酒。

  想想看吧,三千吨,每月一个人才不到一瓶,一百吨就更甭说了,连一酒盅都到不了。

  所以这一年也就成了京城历史上,啤酒供应最紧张的一年。而本来就供应趋紧的夏季当然是这一年供需矛盾爆发,到达极致的时候了。

  当时啤酒稀缺到了什么程度呢?

  尽管每天上午十点左右就有人持暖壶,塑料桶,凉杯等望眼欲穿的企盼着送啤酒的汽车的到来。可老百姓等了也是白等,在副食商店根本就看不到啤酒的踪影。

  那会儿拉散啤的是“130”罐车,简直不能开上街。因为一上街,它就成了人民群众的狩猎目标。汽车在前头开,后面能跟着一大长溜蹬着自行车的人在追。

  当然,虽然有时能追到卸车的地儿,可太远就没戏了。更倒霉的是往往追了半天也是空罐儿,根本没酒。

  要说唯一能确定买到“散啤”的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