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六十六章 两极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事求是的说,其实“穷”这个字,并不能完全让人产生致富的强烈愿望。

  拿我们国家来说,老百姓早已经穷惯了。

  从封建时代开始,一直到建国之后的六七十年代。

  生活窘迫、忍饥挨饿的家庭,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数不胜数。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能及时抓住历史机遇,甚至敢于去抓这个历史机遇的人,却如凤毛麟角。

  这自然是因为人有惰性,因为长期处于封建农耕社会,所造成的安贫乐道的局限性。

  我们的老百姓太容易满足了,只要窝头变成白面馒头,大腌萝卜换成了带荤腥的炒菜,就只剩下心满意足,来感叹活着的滋润了。

  然后人们往往会用“知足常乐”这样的话来宽慰自己,好为本身的不思进取,找到一个消除负罪感的理由。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非洲大陆,似乎更是在严格地遵循这个规律,所以才会一直与贫穷难舍难分。

  由此可知,因为穷就拼命的致富,这显然是缺乏生活逻辑的。

  如果理智的来看,穷与富其实是生活境况的南北两极,这种改变就代表着要走极端。

  因此这“两极”的转化,真正的动因只能来自于自身价值取向的醒悟。

  而这种醒悟,注定了那滋味必然是刻骨铭心的,一定得深深的触及灵魂才能达成。

  否则,一个人又凭什么会从习惯的状态下,敢冒大风大浪和大起大落的风险,走向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未知处境呢?

  家住京城西四的郭长春,他的经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由于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符合留城政策。

  因此1968年初中毕业之后,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上山下乡,而是幸运的成为了酱油厂的一名工人。

  尽管学徒工只有十七块零八分的工资,但他留城了,而且是国营企业正式职工。

  他也因此享受到了青春的快乐,在二十三岁就及时的结了婚。

  仅凭这两点,他就感到一种骄傲和满足。

  郭长春和他的父母一样,都是只知道看自己脚底下走路的本分人。

  他从不高攀,没想过发财,只求没灾没祸、稳稳当当过日子。

  所以就是真碰上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出于恐惧,他也根本不会弯腰去捡。

  这不是假话,有一次,他捡到一个装着两千元的皮包,就毫不犹豫送到了派出所。

  那包是银行工作人员遗失的,银行为此给他的单位送了锦旗,领导也要竖立他当典型,要全厂表彰。

  可他就连面对应得的荣誉,同样还往后缩。

  非说“我不是觉悟高,我要拿着那钱,烫手脏心,日后没好报,晚上肯定得做噩梦,干嘛跟自己过不去?您也甭拿我当**,甭想高抬我。”

  结果冲着这“没水平”的话,一个“先进”泡汤了,领导把他的名字从上报的名单里划掉了。

  然而他知道之后,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