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九章 发生什么事了?(2/7)_我就是大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哥在山城算是历史现象。

  解放前山城水路繁忙,从清代初期开始,码头上底层劳动者逐渐形成了袍哥组织,从商业利润中获取利益,并且对抗衙门,进而社会各界各行业人士加入,成为较松散的黑社会组织。

  袍哥源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核心思想是讲义气重情谊。

  “袍哥人家,认黄认教,绝不拉稀摆带。”

  认黄认教,即守信用讲规矩;

  拉稀摆带差不多就是吊儿郎当,不负责任。

  袍哥组织随后在巴蜀各地建立分舵,人员在外可先拜码头,随后当地袍哥招待吃住。如果在外受到欺负,亮出袍哥身份,当地其他成员必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袍哥组织在后期由于战乱和山城解放,立即土崩瓦解,由于核心价值是互助互帮,并无欺负弱者的现象,所以山城评书戏曲中,对袍哥褒多贬少。

  事实上,山城城市发展中,文明素养不足,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袍哥思想的尚武轻文、多粗俗少文雅。

  张俊生拍《疯狂的石头》,肯定要多招几个当地人。

  否则电影真没法拍!

  别的不说,你架好机器正准备拍戏,人家在你剧组隔壁了放一串鞭炮,要知道,电影拍摄都是现场收音的…

  你怎么办?

  找警察?

  呵呵…

  强龙不压地头蛇,这是事实!

  这顿饭吃了一个多小时,各自尽欢,张俊生破例喝了几杯:“谢谢诸位啊。话不多说,都在心里头。”

  ……

  原版的《疯狂的石头》,成本只有300万。只能用高清数码拍摄,后期再磁转胶。以至于画面色彩严重不足,瞅着眼都疼…

  现在,张俊生是导演,资金当然不用愁,再加上葛大爷加盟,移动直接赞助1000万…

  其他的品牌赞助,加在一起超过3000万,再加上贴片广告,这么说吧,《疯狂的石头》还没开拍就已经盈利了!

  彻底鸟枪换炮,但风格并没有跟着装*逼,还是那种透彻的市井基调!

  《疯了的石头》之所以能创造小成本奇迹,最主要的就是接地气!

  足够本土化。

  外景是极富地域特色的山城;

  厕所里的泥垢让你似曾相识;

  还有博哥的刘海一甩,土味太正了。

  当然,这部戏存在不可复制性!

  当年的好演员太多了,随手捞一个都吊打流量派…

  而且便宜!

  《疯狂的石头》,单把里面的演员拎出来,一个零颜值的丑男组合团,撑起了十年后的华语影坛。

  因为《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小成本电影看到了希望,原来电影真的可以通过质量赚钱啊!

  出现了诸如《失恋三十三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火锅英雄》这样的低成本、高票房口碑爆表电影。

  自此之后,精制作,小成本,成为了华语电影创作的一支非常重要的路线。

  而一些有能力拍大片儿的导演,也开始专心做故事…

  第二天一大早,剧组来到了长江索道口,准备拍谢小盟向菁菁搭讪一场戏。

  剧组外围拥挤着来了一群记者,演员们人心惶惶,不晓得应该怎么处理,张俊生则假装没有看到…

  饶小志小心的跑过来:“导演,真的不用管吗?”

  “……让他们先离开,中午的时候,我会接受《三联》的专访!”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