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四百三十五节 行动力爆表的商贾(1)_我要做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普及速度的大爆炸。

  现如今,连中产之家,都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了。

  曾经被视为传家之绝密的许多著作,现在,只要有钱,满大街都是。满天下绽放的各种学苑,变着花样的收学生,儒家的一些学派,还玩出来了为了抢一个良才,不惜免其学费,还给他补贴的花样……法家则提供了各种各样名目的‘实习机会’。

  譬如说,某位巨头的学苑之中的优秀弟子,总能在三五年后,被师长安排到某个执法衙门或者法家官僚主政的地方官府,学习和旁观具体政务和案件的审理、判决……

  甚至连过去被视为屠龙术的兵书、地理、天文,也不再是某几个人才能掌握的专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士大夫知识分子们,情绪高涨,胸有万丈激情,一篇篇不朽诗赋,不断流出。

  人人皆以为,三代之治不远,而天下大同可期。

  颇有种历史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终结的味道。

  以至于在过去根本不可能用来评价王朝的‘维天之命,於乎不显’这样称颂周公治理之下的周室颂词,也被人盖在了帝国身上。

  而在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含金量,越来越贬值。

  最好的证据,就是考举。

  一年数千,甚至近万名考举士子,从考举制度中诞生。

  而每年的参考人数,也是逐年上升。

  根据少府和丞相府的预计,五年后,一次考举的参考人数很有可能会突破十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

  每五百人之中,就有一个过去概念里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在这样的局面下,传统的士大夫家族惶惶不安,寻求转型,而新兴知识分子则一边仰望着张、汲、颜的传奇,幻想着自己也可以遇到这样的明主,另外一方面,却又在惶惶不安之中自卑,自怜自艾。

  至于类似张常这样,在过去或许算得上人才的旧官僚,但在今天,价值却在不断贬值。

  且贬值速度与考举的增长速度成正比。

  考举人数越多,含金量越低。

  士大夫们,已经迅速从过去的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

  其处境,颇有些类似未来的大学僧。

  一开始,是天之骄子,随后,逐年贬值,最终,为了一个工作机会而不得不奔波于各个不同的公司之间……

  一次公务员考试,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不能适应,就只能被淘汰。

  而显然,张常不愿意自己被淘汰。

  于是,他选择给夏义当幕僚。

  而夏义,作为匈奴单于,哪怕他是天子册封的单于。

  但是,却很少有高级知识分子愿意为他效劳。

  毕竟,大家不傻,给夏义当幕僚,其结果很可能会是自绝于仕途谁敢用一个给匈奴人当过幕僚和食客的官员?

  扪心自问,大家都觉得,若自己是九卿,肯定不会乐意提拔和保举一个给匈奴人当过幕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