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百一十二节 希望之地(2)_我要做门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量衡的混乱情况,做了一次梳理,规定了相应规格的制度,详细的说明了各自的标准划分。

  只是……

  国家虽然做出了规定,但下面的人,却很少愿意去做。

  因为,度量衡的事情,吃力不讨好。

  费尽心思做了出来,未必能有什么作用。

  只会招来治下豪强地主和富商的反感!

  况且……讲老实话,整个天下,有这个技术水平,能够铸造出这样精确到分毫和铢两的度量器的人,少之又少。

  毕竟,现在可不是后世,大工业时代。

  人类甚至连纳米、夸克也能衡量,精确计算出它们的大小。

  而在如今……旁的不说,能够加工一个重量为一个标准‘铢’的铜累的技工,全天下恐怕也没有几个人!

  而能在一尺长的铜尺上精确标明‘寸、分、、毫’的人,恐怕不足十指之数。

  即使是将条件从一铢放宽到五铢,把最小单位从毫变成分。

  全天下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的技术工匠恐怕也不多。

  所以呢,各地官员,索性就放羊了。

  但张越知道,一套精准的度量衡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精确的度量衡,就无法进一步的提高汉家的工匠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

  所以,工商署挂牌后,张越交给这个机构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制造出一套符合国家标准的度量衡器。

  桑钧听着张越的问话,连忙起身,拜道:“回禀侍中,下官与诸同僚,日夜不休,全力协作,又赖侍中授给文书与图纸,如今,幸不辱命,已制造出了一套度量衡器,愿请侍中一观!”

  说着,他就拍拍手,然后,十几个吏员,便抬着一整套由铜、铁等金属铸成的度量器走了进来。

  张越起身,看向这些大小不一的器皿。

  走到它们面前仔细观摩和研究。

  与后世之人的普遍印象不同,秦汉两代在度量衡的细分路上,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所能做到的上限。

  就像现在,出现在张越视线中的这四套不同样式的度量器。

  在汉季,度量衡一分为四,分别被称为‘律、度、量、衡’,分别对应律器、容器、量器和衡器。

  但其实,这四种度量器,系出一源。

  它们都是从诸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中黄帝制造的一种乐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龠!

  于是,龠成为了中国自古以来最小单位的容器。

  按照汉人的理解,一龠就是黄钟乐器之中最小的那根定音管。

  按照当年北平文侯张苍规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