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一十一章 通向中枢之路_奋斗在新明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来以他的性格,不会想干这个前程莫测的事。

  若换成别的地方也就罢了,那可是大内禁宫,帝国中枢…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莫名的诱惑抓住了他的心死死不放。

  每个男人心底都有一个权倾天下的梦想。有诗云,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

  他李佑固然不可能位极人臣,但能去这个拥有东西南北上百藩属、数百州府的天朝帝国权势最炽热的中枢,看一看那妖冶的风景也好啊。

  这算不算飞蛾扑火?李佑扪心苦笑,至少在这个没有镇抚司、东厂的年头,只要不犯大逆,生命安全还是有保障的罢,大不了罢官回乡养儿育女。

  许尚书当然看得出李佑心动了。这种事不能强迫别人去的,那样只能坏事,能心甘情愿去才是两全其美。遂道:“本官其实另有人选,但不太中意,本打算将就着,文书已经拟定,明日就要加了印信上报。不过今日忽有所感,还是你更合适一些,所以便有紧急传你面见之举…”

  李佑拱手道:“老大人有所差遣,下官自当效力,但有一处不满。”

  “说!”许尚书道。

  “下官出身寒微,历尽艰难才有这正七品官身。不升也就罢了,可那中书舍人是从七品,降一级使下官有些难以遣怀。”

  许尚书哑然失笑道:“这有何难,你之前是理刑官,那便顺理成章加大理寺左评事衔,以中书舍人直诰敕房如何?前朝有过此例,倒也不逾矩。如何能亏待得了你。”

  官衔方面,吏部天官当然是最权威的,他这么说了,那就百分百没问题。

  大理寺评事和苏州府推官一样是正七品,但京官的七品在人们心中还是比地方七品稍高一点的。国朝确实有府推官行取入京改任大理寺评事的升迁途径,所以李佑这个身份变化倒也不算是奇异。

  但李佑这个大理寺左评事显然和阁老们的尚书一样,也是个加衔,是虚的。

  只是人家全称是某某大学士、兼某部尚书入直文渊阁,李佑只能叫做大理寺左评事、兼中书舍人直诰敕房,可谓是天差地远。

  按规矩,中书舍人外放不得直接迁入六部、科道为官。这对李佑倒无所谓,反正以他的出身能进六部科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出了天官府,夜色依旧漆黑一片,李佑感到恍然如梦,却在冷风里打了个寒战。

  “我确实是个最合适的人,非我莫属。”他对自己说道。

  这个分票中书人选,不能从现有的内直文官中寻找,更不能找那些与诸大学士攀的上关系之人,所以肯定要由吏部铨选补缺。

  天官大人却想在这个位置安插私人,但他的门生故吏基本都有功名的清流,没人愿意去干什么分票中书,即使一时得意也是自毁前途。恰好这时候,杂流出身品级刚好又够格的李大人出现了…

  从许尚书角度看,李佑简直太合适了。情商智商且不说,一是政治上比较可靠,是他视若子侄的学生发掘出来的,也是他提拔过的,打着他的烙印,相信李佑也不会蠢到敢背信弃义。

  二是李佑在京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有点关系的赵总宪、卢尚书都算是同党,比较令人放心。

  三是李佑分量轻成本低,一个破杂流损失也损失不了什么。

  李佑走了几步,忽然惊醒道:“不!我是最不合适的!”

  无论谁来当中书舍人,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能书”,不见得非要多好,但至少要能把官方指定的楷体写的规整些,这是主业为抄写的中书舍人的基本功。

  这点对天下大多数读书人都不是问题,可对李大人却是个大麻烦。许尚书大概根本没想到,薄有才名的李才子其实不会写字的…

  李佑只顾得沉浸于各种情绪中,连自己都忘了自己这一手烂字。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