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7章 桃源、出发(上)_明末边军一小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年,在保安卫城,怀来卫,延庆,永宁等地算是开垦了田地一百多万亩。然相比王斗未来准备分田到户,每户分田五十亩。这田亩数量还差了近百万亩。

  不过总算将这些新军户安置完毕,也让王斗等人松了口气。

  现在又来了几万灾民……东路没饿死一个人的美名,成为各地百姓心目中的桃源之地,络绎不绝的灾民仍是争先恐后挤入……

  天地良心。安置原来二十几万百姓,王斗己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

  目前为止那些新军户还不能给他带来效益,由于旱灾与蝗灾的影响,新开垦的田地今年每亩收成只有几斗,勉强让各屯所自给自足,虽然这让王斗欣慰。总算甩了一个大包袱,不过治下田地产量还是让他非常不满意。

  连保安州在内,各处田地普遍收成也只有几斗到一石,也就是一百斤到一百八十斤的水平。如果田地产量能提高到一石五斗到两石,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在王斗看来,这个目标还是可能实现的。

  前几个月,民政司己经收集了包含徐光启《农政全书》在内的诸多农书,指挥各屯如何种田。加上东路安定,再由官府大规模修建水利、基建等各种措施。最后军户们分田到户,又有技术指引,亩产量翻倍不是空谈。

  就算如此,这二、三百斤亩产量与后世动辄上千斤的产量还是天差地远。

  养活治下军民的艰难,让王斗很是怀念后世的那些高产作物。当然,这只能想想,没有适合气温的良种,此时的玉米,红薯,土豆等作物的产量连小麦都不如。

  很清楚的例子,民国初年东北玉米亩产最高不过七十公斤,若是早霜,则颗粒无收。洪承畴曾在陕西等地强行推广红薯,结果闹出民变。历史上一直到百年之后的乾隆年间,红薯才培育出适合的种子,得到大规模推广。

  民政司其实也收容了一些红薯、玉米等种子,不过看它们半死不活的样子。至少十年、甚至几十年之内,王斗都不要指望这些“高产作物”给自己解决困难。

  提高亩产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东路己经无地可垦,如何安置新来的灾民,王斗只得将目光投向塞外的满套儿等地。那边的汤河,潮河一带,倒是有许多可供开垦的田地,还有放牧的草场。

  然那里是塞外蒙古部落的地盘,自己很快又要出外作战……

  ……

  王斗最终的打算,便是自己领军出战与塞外开垦同时进行,为这些流入东路的灾民开拓生存空间。

  当然,王斗现在不过是一个分守参将,这动静也不得太大,先占满套儿之地便可。那八千多平方公里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