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 诏讨东郡出汝南(上)_三国之最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俊。

  两汉之文武虽已有了分途,出现了世代习儒的文官家族和世代将门的武官家族,但还不像后世一些朝代泾渭分明,尚有前秦之遗风,所谓出将入相。有战事了,带兵出征,仗打完了,入朝做丞相。因此之故,皇甫嵩、朱俊虽是带兵的将军,但与赵谦这样的文臣太守相处得还不错。事实上,赵谦也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太守别名郡将,一郡之将,需要时也是要上战场的,早前与汝南黄巾作战,他尽管屡战屡败,却也不是躲在后边,也是冲锋陷阵过的。

  老实说,荀贞对时下的这种风气是很喜欢的。汉风质朴刚健,非常合他的胃口,——只不过近代以来,也许是因为刚至柔来,又或者是阳尽阴生,在这质朴刚健的主流之外,却又起了一股流行的趋势,即熏香傅粉,如荀彧就好熏香,这种风气加上时下的清议之风,发展到后来就成了魏晋的风流,清谈弄玄,搔首弄姿,魏晋固然风流,率性而为可以接受,然而这种偏向女性化的审美和空谈大言却实在让人吃不消。对这种新兴的风气,荀贞不是很喜欢,不过他现如今人微言轻,却也管不了这些,看不惯也只能看不惯而已。

  这些都是题外话,却说当下。在赵谦重建郡兵时,皇甫嵩、朱俊等汉兵也在重新编训。

  皇甫嵩、朱俊收纳了近万的黄巾俘虏,需要妥善编训。

  荀贞接到的皇甫嵩的第一道将令就是:各部整编,集合训练。

  荀贞部得了两千俘虏,在得到这些俘虏时,他就初步给他们进行了编制,除了编入本部的三百人外,其余一千九百人独自成军,他给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汝南营”,何仪所带之九百人是“汝南左营”,许仲、刘邓、原盼等所带之一千人是“汝南右营”。从此之后,荀贞麾下就有三营,可分为三军使用了,中军自然就是他的本部,左右两军即是汝南左右营。

  在接到皇甫嵩令整编、集训的将令后,他整日泡在营中,又把汝南左右营的编制细化了一下。

  他手头可用的人不多,虽有大批的西乡轻侠、里民,可这些都是他的本部基础、骨干力量,不可能全部调到汝南左右营里去。中军,也即本部的作战力量是第一位的,与其使这三部人马战力平均,不如优先保持本部的可靠和战力。故此,他从本部中没有抽调太多的人,只抽调了数十人,并把这数十人全部编入了汝南右营,以加强许仲、刘邓、原盼等对汝南右营的掌控力,而对汝南左营,他一个人也没放进去,全凭何仪自己安排编制。

  经过细化编制,他部下这三千人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中军是骨干,忠诚可靠,战力最强,右军次之,不能保证非常忠诚,但至少可以掌控住,左军再次之,忠诚和战力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