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鲍信烛下劝离洛_三国之最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京?君侯文武兼资,世之英才,击黄巾、杀张角,定赵魏、退黑山,威名赫赫,有君侯陈兵在外,一足可为司隶之强援,二亦足能震慑董卓,使他不敢乱来。”

  鲍信说得很有道理。

  只要不除掉董卓,那么京都乱局就是必然。在这种时候,留在乱局中、为人所制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只能束缚自己的手脚,甚至可能会为敌所趁,而若能抽身在外,则便如雄虎脱困、进止随欲,不但对自己有好处,对袁绍也有好处,而至於对董卓,也确实能形成潜在的震慑。

  曹操也在屋中。

  荀贞先没回答鲍信,而是转对曹操说道:“孟德兄,以君之见,我当何为?”

  “贞之,我不瞒你,我要是能走,我也是要走的!”曹操长叹了一声,敲案说道,“只是此时此刻,我却是走不得也!”

  与鲍信、荀贞不同,曹操是袁党的中坚,如果他在这个时候离开洛阳,势必会影响他在这个小政治集团中的地位,所以,他虽然也不满袁绍的“胆怯”,却无法像鲍信、荀贞一样能够说走就走。

  “如此,孟德兄也是赞成我离开洛阳的了?”

  “我赞成你离开洛阳,不过不能就这样离开洛阳。”

  “此话何意?”

  “卿如有意,我明日可面见本初,为卿求一近京大郡。”

  荀贞现为左中郎将,左中郎将是朝官,不是州郡官,荀贞如想离开京都,就只能挂印绶而去,换言之,一旦离开了洛阳,荀贞就无官职在身了,虽然还是颍阴侯,可手中却不再有任何的权力,这样一来,所谓“为袁绍强援”,所谓“震慑董卓”,都将成为“水中之月”,不可能会实现,所以,曹操说:你如果同意,我可以请求袁绍为你谋取一个近京大郡的太守之职。

  至若为何一定要是“近京大郡”,不必多说,自然是为了“一旦有变,方便应召入京”。

  曹操这句话可算是说到荀贞的心窝里了。

  荀贞与陪坐堂下的戏志才对视了一眼,戏志才微微颔首。

  荀贞没有推辞,回答曹操说道:“那便拜托孟德兄了!”

  送走了曹操、鲍信,掩上门户,红烛光中,荀贞背着手在室内绕行,喟叹连连。

  戏志才说道:“君侯可是为离京而叹?”

  “志才!我所以无诏而带兵入京,所为者,正是董卓!我本以为以我部曲四千,加上京都驻军,或能说动司隶起兵逐董,却实在没有想到……,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戏志才身份低,在袁绍屋中时,他没有发言的机会,但却趁机细细观察了一遍当时的屋中诸人,这会儿听了荀贞之叹,他说道:“司隶虽公族子弟,名满天下,固姿容弘雅,风度晏然,然以我观之,论临机决断,却似不如曹、鲍二君,……不过话说回来,司隶却也有他的考量。”

  “噢?以卿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