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99章 青苗法的雏形_高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安石将这份资格表,填成了一份志愿书,他热血澎湃地表示,自己要扎根基层,要亲眼看一眼大宋的基层。

  他的心中有一个计划,一个疯狂的计划,他想实践一番。

  就这样,不愿进京的王安石,成为了鄞县宁波县令。

  所有人都不理解王安石的这个选择,他的同僚,他的朋友认为他不求上进,不愿意去大宋真正权力的中心去闯一闯。

  他的亲人也不理解他为何放弃了如此之好的晋升机会,要在一个小地方当县令。

  所有人都惋惜的看着他,他们不解,他们疑惑,他们愤怒。

  但王安石却只是一笑了之,转身背起了自己的行囊,前去了这个第一个要实现他心中计划的一个小地方。

  他很期待,也很激动。

  当了县令之后,王安石觉得自己没有来错,他来对了。

  他真正看到了大宋百姓的生活,这是在京城看不到,也绝不会想到的一副光景,

  他发现不管是丰年还是灾年,农民永远都是苦难的,饥饿的,他们永远逃不掉饥饿的怪圈

  穷,很穷很穷

  甚至无法翻身的穷

  这是王安石万万没有想到的,灾年饿肚子,他觉得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丰年为什么百姓也饿着肚子?

  很快,他发现了原因。

  当青黄不接天下大旱的时候,百姓只能靠借贷度日,等熬到丰年的季节,他们的粮食又得全都拿去还债,等到饥荒又成灾年的时候,无奈又得借贷…

  借一年,需要三年乃至于五年来还。

  众人看的一阵沉默。

  尤其是李二,始皇等一众帝王。

  这种方法他们不是不知道。

  而天下,灾年总归有那么几年的,这就导致若无意外,农民永远要给地主打工,永无翻身的境地。

  毕竟当饿肚子的时候,一切理想,一切报复都只是一句笑话罢了

  为了改变这种陷入死胡同一般的恶性循环,王安石决定,每年的二月和五月,百姓可以找衙门贷款、贷粮,利息只要百分之二十,而且是半年以后偿还即可

  这样做的好处便是,既可缓解农民的燃眉之急,又能增加官府的收入,还能抑制高利贷的剥削,可谓一举多得。

  王安石在这县城产生了这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也就是后面青苗法的雏形!

  而且在鄞县的试验中,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商鞅却暗自摇头,他看着画面上看着百姓,兴奋到手舞足蹈的王安石语气低低的道:“的确,百姓负担减轻了,朝廷的财政也增加了,但这钱是从哪少了呢?”

  “百姓得到了好处,朝廷得到了好处,那谁的损失少了?”

  “不会有人利益不减少啊……”

  “这个道理不知你是否懂,否则变法将是笑话啊!”

  而一个小县城,和全国推行的手段和阻力自然是不一样的。

  商鞅注视着投影幽幽说道。

  而北宋一些地主的眼神也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