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1章:儒林雅士阁(第四更,为舵主“怂龙”加更)_再造大明:崇祯有个时空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至于之前叫嚣的“维护孔圣之威严”之类的话语,全部都被这些人抛到了脑后。

  “儒林雅士阁”的确是掌握编纂权的,新科举的蒙学教材《语文释义》,小学教材《文赋历史》,以及大明通政学堂之中的《策论》,《思修》,《民政》三套主要的考核教材,都是由这里编纂的。

  但是,最后这些东西都要经过一个独立的“庭审处”机构才能被刊印出来。

  这里的人,都是接受新思想教导的流民,从琉璃侯府出身,独立直属于皇帝管理。

  他们没有官职,薪水挂靠在锦衣卫系统之中。

  所以,要让大明的士子和官员学习什么,主导权不在儒林雅士阁,而在“庭审处”。

  朝廷直接征辟一批人进入“雅士阁”,有威望的比如被称为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刘宗周,袁可立的弟子,现今掌管大明书籍刊印的著作司司长黄道周等

  年轻人有复社领袖张溥,张采,未来的明末四公子之中的陈贞慧、方以智,冒襄等。

  从事编纂整合工作的主要还是“老年组”,那些年轻人则是培养起来接替这些人的。

  雅士阁之中的职位并无官职,但恰恰是因为这样,才对那些“名士”更加具有吸引力。

  毕竟,他们可是十分爱惜羽毛的,不想被人说是为了“功利”才加入了雅士阁,而纯粹是为了学术,为了儒学能够更好地发展。

  刘宗周乃是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推陈出新,什么“水太凉”钱谦益之流,在江湖地位上远远无法与之相比。

  这位老先生在受到邀请之后,也是立刻就答应前来了。

  而他并不喜欢做官,只是希望可以传播他的思想,所以这雅士阁对他来说算是正中下怀。

  不只是他,大多数名士,也都是这种态度。

  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或许这些人并不都是什么通政类的人才,但是至少在对儒学,对理学,对做学问这件事上还是很优秀的。

  而朱由检需要的,就是这些人。

  政务方面的知识,自然有萧升利用现代的资源去编制,如今萧升在国内掌握的财富搞个学术小组还是没问题的。

  以刘宗周为代表的一大帮名士加入,一下子就把那些躁动的读书人吸引了过来,针对萧升的声音仿佛一瞬间就被按了“清除键”一样,都消失了。

  冒襄即冒辟疆,他们加入雅士阁,更是激发了那些年轻人的热情。

  “儒林雅士阁”隶属于礼部,虽然没有品级,但也有着一些职衔。

  比如刘宗周来了之后,担任的就是“鸿儒”之职。

  鸿儒之后是翰林,再下则是雅士。

  “鸿儒”只有五个席位,翰林分为一等翰林和二等翰林,雅士则是分一到三品。

  如此,便有了六个等级,也就有了六层待遇,最高级别的鸿儒每个月可以领取到四百块银钞,也就是四十两银子,以购买力计算,大概相当于每个月三万的样子。

  而最低级的三品雅士,每个月也有着二十块银钞,也就是二两银子的待遇。

  这样清雅的工作,却又有着如此丰厚的待遇,有哪个名士会拒绝呢?

  于是,在儒林雅士阁建立之后一个月之内,大明境内的儒家势力几乎全部进入了这个地方,朱由检把针对新学的旧派放到了眼皮底下,拿捏在了手中。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