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六十七章 所谓衬托的对象_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处,唐僧都会心惊胆颤,想是因为每次被妖怪抓走的地点,多是在这崇山峻岭之中。

  在书中,出现唐僧胆小害怕形象的章节实在是多不胜数。而在《西游记》中,唐僧常常害怕得“魂飞魄散”、“几乎諕死”、“諕得滚鞍落马”、“諕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諕得打了一个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书中唐僧胆小至极的形象跃然纸上,和悟空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姿态相比,更显得突出了。想来这也是作者想达到的效果之一,唐僧越不济事,悟空和唐僧相较起来就更令人觉得神通广大了。

  2.好逸恶劳,六根未净

  历史中的玄奘大师,为了要西天取经,在行前做了许多准备。当时虽然国家不许,但他一直在等待偷偷西行的机会。

  在等待的同时,他开始锻炼身体,因为他知道前往西天取经的路程非常艰难,若没有强健的身体,势必无法到达;他开始和西域来的僧侣或商人学习天竺的语言,因为他知道若是他没有学会天竺语,他无法一窥佛法的奥妙,更不能达到自己穷究真理的目的。经过漫长的十七年,玄奘大师终于取经归来。《西游记》中唐僧长老则和历史中的玄奘大师相差甚远。他是奉诏前往西天取经,虽说他是自告奋勇,但他对西天完全没有概念,在第十二回,太宗问唐僧何时可回时,唐僧竟然如此回答:

  太宗笑道:“御弟啊,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取经的路途十分漫长,书中记录是十万八千里路,以唐僧以一个凡夫俗子,要达成目标着实困难重重,而唐僧竟然回答三年就可回来,从这回答就可以看出唐僧无知的程度。

  哪知道情况和他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他满怀信心地出发,在路程中越来越害怕,不但经常遇到土匪强盗,妖魔鬼怪也从来没少过。因此他逢山哭,遇水忧,没有一日不愁闷,还经常向悟空抱怨路途遥远,何日可归?

  悟空也经常劝慰唐僧,在这种时候,总让人有一种悟空才是师父的感觉。在第四十七回,唐僧和悟空的对话,哪里有一个得道高僧的风范?在此深山峻岭中,哪有人家可以化斋?但在唐僧的要求之下,悟空也只好无奈地去化缘。在《西游记》当中,有许多次灾难都发生在化斋之时,不是在等待中被妖魔所捉,就是误入妖魔的陷阱,难得一次唐僧自告奋勇自己去化斋,也是羊入虎口,自己闯进妖精的洞府里去。由此可见,口腹之欲常是造业之始,而唐僧确实是常受欲望之苦的。在第四十三回,悟空忍不住笑了唐僧。

  谷/span唐僧听完了这一番话,没有辩解,只是追问悟空何时才可取得经书,回归大唐。

  而除了口腹之欲之外

  请收藏:https://m.maoq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